9.28.2013

乖的迷思 <李卓穎>

在FB看了篇中學師兄朋友寫的文章,令我有所反思,跟大家分享一下:

作者簡介 
李卓穎, 精神科專科醫生,在澳洲生活和受訓多年後回港。在醫學中偏愛精神科,在精神科中偏愛心理分析治療。相信現今醫藥科技當道的時代,深入了解人的潛在意識和人際間的千絲萬縷仍然是有意思的。 



乖的迷思 <==原文
以我短短六年作父親的經驗,中國人家庭對孩子關注的事有兩件: 「瘦不瘦?」與「乖不乖?」。前者關心的是:孩子有否吃清飯菜?是肥了還是瘦了?若果是瘦了的話家長會感到挫敗繼而憂心,千方百計去弄肥自己的孩子。至於後者就比較複雜了。一般來說,乖是聽從父母的話,是服從。見到親友會問安是乖,玩完玩具自己收拾是乖,出外吃飯時不離開坐位是乖。只是,被責罸時一聲不響是乖嗎?坐長途車時不東張西望也是乖嗎?其實乖的定義在乎個別家庭,文化,和社會背景,也在乎孩子的成長階段。同一種行為對於兩歲的孩子可以是合理,對於四歲兒童的話則可能有不同結論。有時候,父母因為要教導孩子乖而給了自己很大壓力,也感到來自身邊無形的壓力。這情況會使親子關係變得緊張,甚至形成對立的局面,傷了感情又徒勞無功。作為父親,我固然要教導孩子聽話,有禮,不偏食。但我更著重的,是他有健康,愛心,和品德。至於服從,我會先反省自己的指令是否合理。畢竟我是個有限的人,又怎能肯定孩子的飯菜分量是剛好而不是過量?我真的應該要求自己好動的孩子在飲宴中不發聲不叫悶?孩子被罸受驚而哭,我叫他〝立即收聲〞是合理嗎?換了是我又能做到嗎?其實乖與不乖都是成人給孩子的標籤。乖的就賞,不乖的就罰。只是家長若太看重這制度的話可能會出現反效果。記得兒子有一次被罵不乖,事後他很不開心,問道:「你是否不愛我了?」孩子被標籤了會感到被離異 (alienation);他們可能會求救、抗議、和發怒;這些行為會再被判斷為"不乖",結果招來更多責備。成人標籤孩子不乖,實在是把事情過分簡單化的做法。因為用"不乖"來解釋孩子的行為,要改變的就自然是孩子,而不是成人。後者無須付上責任,也無須作任何反思。心理分析治療不急於判斷某行為是好或壞,對或錯。我們著重的是嘗試了解、體會對方當時的感受和處境,是怎樣引至所謂的問題行為。於是,我們發現,一些〝錯〞的行為原來也是可以理解,明白的。雖然行為本身仍然是錯,但經過對話和反思,我們能夠把事情看得更多面和徹底。了解,變成諒解,彼此的惱怒便消除,孩子有安全感,也自然變乖了。

後感: 要做到了解,變成諒解,彼此的惱怒便消除,孩子有安全感,也自然變乖了。相信很困難及要一段時間,下次會面請教一吓佢怎樣(不勞氣地)教好我的小孩! 

9 則留言:

  1. 我都睇過本書令我時常反省係咪一定要孩子服從呢?我地都以為自己既指令係為佢好,但佢都有自己想法,依家呢個年代講創意,服從厄殺左創意...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所以而家做家長真係好難!好矛盾!

      刪除
  2. 我都睇過本書令我時常反省係咪一定要孩子服從呢?我地都以為自己既指令係為佢好,但佢都有自己想法,依家呢個年代講創意,服從厄殺左創意...

    回覆刪除
  3. 第一樣「瘦不瘦」我仔一定中啦, 食極都唔肥...不過係我地遺傳俾佢, 唔關佢事啊~ 第二樣「乖不乖」真係靠父母定義, 隨住阿仔長大, 我地都努力學習做好父母既角色~ 多謝你既分享呀! =)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之前都會擔心佢重量,但而家總之佢健康活潑就唔理得咁多!
      乖唔乖,好難定義,佢一舊飯我哋又驚,做父母真難,大家加油啦!

      刪除
  4. 謝謝分享, 令我覺得真的要好好反思... :)

    回覆刪除
    回覆
    1. 讀心理學嘅師兄見解唔同,我哋都要多d唔同角度睇下!加油!

      刪除
  5. 呢篇文章真係好值得我哋去反思

    回覆刪除
  6. 通常啲老人家最關心呢兩樣囉....

    回覆刪除